首頁 > 好文分享 > 店舖經營

老書店拚轉型 守護書街留書香

作者:   2016/3/9

台北市重慶南路早年充滿書香,有「書街」之稱,昔日百家爭鳴,如今只剩不到20家苦撐。社會變遷迫使老書店轉型,各自經營專業書籍,開闢分眾市場,只為了守住書街的書香氛圍。

北市重南書街促進會理事長沈榮裕說,台灣出版業產值5年前有367億元,去年僅剩180億元,書店不轉型,最後都被時代洪流淹沒、消失。

「鴻儒堂」1936年創立,走過80個年頭。滿頭白髮的黃成業說,過去幾度搬家多是因為業績成長要擴展經營規模,但終究不敵數位時代的衝擊和飛漲的房租,業務大幅萎縮,被迫搬離漢口街,書店搬到懷寧街一處僅容兩人側身通過的無尾巷內。

黃成業說,鴻儒堂是進口日本農業、工業書籍的先驅,正好趕上台灣經濟起飛的腳步,一度賣到供不應求。後因閱讀習慣改變,書店轉型做日文教材,出日語雜誌、製播日語教學節目,引領許多日語學習者入門。

他說,開書店就像賭博,無法預知哪一本會暢銷。現在書架上擺滿泛黃的日本戰爭小說,他撫摸這些書的書脊感嘆說,這些書讓許多台籍老兵追憶當年沙場風雲,但會買這些書的客人都走了。

搬進小巷後,顧客還是找到店裡來。周姓顧客表示,30年前就在鴻儒堂買書學日語,現在擔任日語教師,依然習慣到店內體會翻書的感覺。

像鴻儒堂這樣不斷轉型的例子不少,沈榮裕分析,重慶南路的書店10年來各自轉型,例如金石堂專攻暢銷書,上達書局與建宏書局以參考書為主,鼎文專賣考試書籍,三民書局與天龍書局轉向簡體書市場,除擄獲陸客或陸生的心,許多台灣人都因價格優勢慕名而來。

沈榮裕說,陸客來台買書,毛澤東與蔣介石一直名列暢銷名人榜,國共與歷史等禁書類紅不讓,書法碑帖、畫冊等美術類叢書也異軍突起,愈來愈暢銷

- See more at: http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74922#sthash.V41FRqtJ.dpu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