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好文分享 > 創新創業

雲端教育大爆發》病毒比108課綱更快翻轉學習觀念!觸

作者:   2020/4/23

這波疫情,被視為是全球教育界的破壞者,點燃了改變之火。

4月20日,防疫出現破口,全台21萬人收到「自主健康管理」簡訊,再度讓學校繃緊神經。5月就是國中會考,國三的學生與家長尤其緊張。

 

為了守住「停課不停學」,教育部在3月10日要求各縣市教育局處,調查學生的軟硬體設備狀況,發現號稱「科技島」的台灣,竟有12%的國中小學生家裡無行動載具,10%的學生無網路可使用。

現在,是108課綱上路的第一學年,從國小到高中端,包括科技領域課程或自主學習計畫,都需要完善的科技設備與具有數位腦的老師。但在教育現場,離這目標,仍差一大截待追趕。

一株病毒,意外成為最大推力,將台灣中小學19萬老師、242萬名學生直接推到雲端面前。一場大規模的遠距教育實驗,就此展開!

3月16日,台南大灣高中老師鄭博仁受邀開直播做教學,這天,吸引逾十國、全球六百多名華人老師大連線,通通是為了學習線上課程的教學設計。台灣東北角貢寮,以澳底國小為首的5所小學從3月初開始,朝會和上課都在線上舉辦。在建中,老師在課堂上請學生拿出手機,所有人上線測試直播平台功能。

同時,設備商也動起來;筆電、平板等產品大缺貨,需求夯到生產教育筆電Chromebook的宏碁,還在汐止總部新設一條臨時產線;台灣教科書出版社雙雄南一和翰林疫情期間更決心投入資源,開拓雲端市場。

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(OECD)教育和技能主席、PISA負責人安德列(Andreas Schleicher)預言,未來學生回到學校會要求更多,學生會告訴老師,怎麼學更好,這是學校的新難題。

《富比世》(Forbes)更指出,明年無法整合線上和線下學習資源的學校,將會越來越落後,接著被淘汰。

這是台灣教育界的數位轉型關鍵時刻。

根據2018年OECD調查,在國中階段,台灣教師經常讓學生使用資訊通訊工具(ICT)進行專題或課堂作業的比率只有15%,遠低於OECD國家平均53%,相比新加坡是42%,韓國也有29%。

這讓教育界流傳一句話:台灣有聞名世界的台積電,教室裡卻看不到晶片。

疫情來襲,教育界不得不改變。但,我們還有多少路要走?

城鄉數位落差問題浮上檯面:在硬體端,例如屏東,家中無數位載具的學生數就有2成,家無網路的學生數也有17%。在軟體端,台灣開始整合行政和教學的平台,「過去是我們帶方案,問各縣市教育局處有沒有興趣,現在是他們回來找科技廠,問能不能打造線上的教育雲。」華碩雲端總經理吳漢章解釋。

除了軟硬體不足,更重要的癥結,在人。

長年導入線上教學的北一女英文老師葉中如也觀察,許多老師要做到一百分才敢數位教學,因怕在學生面前出糗,「但數位轉型要邊做邊調,心態要轉變。」

全台最大免費教育平台均一教育董事長呂冠緯認為,這帶來的顛覆是:學校的價值將重新被定義。未來,老師的挑戰在於要跟學生互動,同時,也得連結線上和線下課程,懂得善用資源。

「無論是遠距或數位教學都是疊加,不是顛覆,」新北市國教輔導團兼任輔導員、新泰國中老師劉繼文解釋,納進新科技並不代表要摒棄過去的教學法,而是得懂得融合。

當城市學校正如火如荼改變教學現場,對偏鄉來說,這波遠距教學浪潮會擴大城鄉差距、還是縮小?

屏東縣教育處處長江國樑坦言:「以前都會區就是比較強,但疫情下來,我們這波(設備資源)一定要到位,不準備不行了。」

呂冠緯觀察,城鄉差距不一定會擴大,但「有能力自學者」跟「被動學習者」能力差距會加速擴大。這代表,未來將是自學者的天下。

疫情過後,我們將迎來一群學習動機更強、掌握自己學習權的學生。將有越來越多人問:為什麼要去學校?台灣在這波浪潮,也得做好準備,迎接「學校無所不在」的新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