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售店以貨架或櫥窗來陳列銷售各類商品,能被陳列在上面的商品,都是廠商曾經拍胸脯保證好賣,或是賣場經營者認為銷路會好的商品。 事實上呢?商品的銷路好壞,一切要依實際銷售數據來做評估,不能以主觀的印象來判定商品死活,而且,你將發現商品暢銷與賣的最差之間總有驚人的差距。 我們經常像上節所說,將商品分成不同「部門」,在「部門」裡再依不同品類、品種、規項及規格分類,目的無非是比較容易了解各分類銷售狀況及陳列有序。 假設在一個女性清潔、美容用品店,美容潔膚用品部門,總計有一百種商品。 我們將一段時間內(例如一個月內),記錄每種商品的銷售數量或銷售額,然后,依賣最好的商品依名次排序,從第1名一直排到第100名,並繪製如圖1的範例。 橫向座標,表示從第一名商品開始往右挑序,銷路最好前20名,剛好是這個部門的20%品項數;垂直座標是排序中每樣商品的營業額或銷售數累計上來,例如:第1名佔總營業額18%,第二名佔總營業15%,則第二個品項其垂直座標為33%,以此類推可以繪製出圖8範例。 圖1、營業額ABCZ分析  ? 通常像圖1這個範例所呈現的現象,我們又可稱為是「二O八O法則」。 每個商店都會有類似經驗,如果把最暢銷20%左右商品的營業額累加起來,極可能佔總營業額70%~80%,如圖1所示,前20%品項數的營業額即佔總營業75%,再加上排名在70%的品項數,累計營業額佔總營業額95%,當排名前90%的品項數,即達成總營業。 圖1,前三個區塊即我們稱為A、B、C商品,那最後那10%的品項數對營業額一點貢獻都沒有(營業額為0)的商品,我們為「Z」商品,根據多年追蹤,所有商店都會有10%-20%的商品是「Z」商品。 「Z」商品不只是商店積壓無法變現的庫存,有時對整體店舖的形象及商品魅力也會大打折扣,很像商店裡的癌細胞,倘若無法立即改善,癌細胞將逐漸擴散繁殖,侵蝕整體賣場的活力,所以務必盡早發覺並處理。 也許有人認為,B、C兩類商品即佔全部門80%品項數,但只創造25%的營業額,如果直接清除掉這兩類商品,以A類商品取而代之,不是最好的策略嗎? 答案是否定的。 - 若不銷售B、C類商品,全力開發A類商品,誤認如此即可提昇營業額?!其實,屆時這些A類商品的銷售數據依然可以繪成另一個ABCZ分析圖,是否又要再一次去除B、C類,這週而復始的執行,最後就算留下A類商品,全店形象與個性都變得模糊。
- B、C類就像人類身上的水份佔70%,看似不重要,實質上卻最重要。因為去掉B、C兩類商品即全店70%品項數,那剩餘的空間勢必以A類商品的數量去填充賣場,這將使賣場顯得空洞而貧乏,賣場的多元化與豐富滿,會使整體商品吸引力的氣勢全失,此時所衰退的業績恐怕不只原來25%。
- 突然去掉B、C類商品,總營業額勢必立即滑落25%,顧客感受會很敏感,到時再引進其它商品,氣勢可能難以扭轉回來。
- Z商品並非要全數都他們退出賣場,因為有些是為了商品政策需要,例如:烘托商店形象、塑造商店風格而導入的商品,就不能讓他們下架,而且要應用「視覺陳列」的技巧,陳列在顧客最容易接近的地方。
曾經有朋友所開的皮件行,他的商品策略裡,30%國際知名品牌,50%國內名牌,你猜另外20%商品是什麼的商品? 他以OEM或ODM方式委外製造,LOGO設計及款式很歐風,其實是自有品牌,卻把這20%自有品牌商品與30%國際品牌商品故意陳列在一起,另外50%國內名牌佔賣場另一半,你猜營業成績如何? 自有品牌創下全店三分之一營業額,而且因為與國際知名品牌陳列在一起,自有品牌的標價比國際品牌低而比國品牌標價高,但消費者依然趨之若鶩。 |